股票代码cccsss

导航

志愿军战俘程立人:在阿根廷成巨富拥有60万亩土地娶了总统妹妹

来源:雷火官方    发布时间:2025-01-18 20:41:31

分享本文 :

  

志愿军战俘程立人:在阿根廷成巨富拥有60万亩土地娶了总统妹妹

  2009年4月,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在国会蓝色大厅内,数以万计的民众为这位前总统阿方辛送行。人群中,一位哭得几乎站不住的女士格外引人注目,她是阿方辛的亲妹妹奥利娅。在她身边,一位神情凝重的东方面孔老人正搀扶着她。他就是阿根廷著名华人企业家程立人。谁能想到,这位如今拥有60万亩土地的富商,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他是如何从战俘营逃出生天,又是怎样在异国他乡白手起家?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位出身贵州农村的中国人,又是通过怎样的机缘,与阿根廷总统的妹妹结为连理?

  1931年深秋,贵州省思南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程立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小学的一名教师,母亲则是村里有名的能干人。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程立人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

  1948年夏天,年仅17岁的程立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武汉大学是全国著名学府,能考入这所大学的农村学子少之又少。为了供程立人读书,他的父母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块水田。

  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程立人接触到了进步思想。1949年初,他加入了领导的地下学生组织"民主青年同盟"。这个组织当时在武汉大学内部发展了不少成员,主要是做宣传工作和组织。程立人因为文笔出众,经常负责起草传单和标语。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武汉大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参军报国热潮。1951年3月,程立人和十几名同学一起,主动请缨参加志愿军。由于他的文化程度较高,又有地下工作经验,部队将他编入第60军180师,担任宣传干事。

  在入伍前的体检中,军医发现程立人的视力有些问题,本不该安排他上前线。但程立人坚持要去,他对军医说:"我虽然眼睛不太好,但我可以用笔墨为战士们写战报。"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开赴朝鲜战场的列车。

  在部队里,程立人被安排负责编印《战斗快报》。每当部队打了胜仗,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前线,采访英雄事迹,写成通讯稿件。他的文章朴实感人,深受战士们的欢迎。有一次,他采访了一位在战斗中击毁敌军坦克的战士。这名战士虽然立了大功,却十分谦虚,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程立人写的这篇报道,被转载到了军区的报纸上。

  1951年4月4日,程立人随部队到达三八线以南的前沿阵地。他所在的团驻扎在金华、铁原三角地带的一个山沟里。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白天,他在战壕里采访战士;晚上,他就借着油灯的微光,写作新一期的《战斗快报》。

  就在这样紧张的战地生活中,程立人度过了他在志愿军部队的最后时光。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1951年5月,志愿军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程立人所在的180师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当时的战场形势异常严峻,美军投入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和空中火力,试图切断志愿军的退路。

  5月26日凌晨,程立人正在战壕里收集前线战士的战斗故事。突然,敌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落下。美军的B-29轰炸机编队在天空盘旋,将大量炸弹投向志愿军阵地。密集的炮火将山头上的树木几乎全部摧毁,硝烟弥漫了整个战场。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程立人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放下手中的笔记本,捡起了一支步枪。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美军坦克在步兵的掩护下不断向阵地逼近。弹药即将耗尽,但战士们仍在坚持战斗。

  到了当天傍晚,团部下达了突围命令。在夜色的掩护下,幸存的战士开始向后方撤退。程立人跟随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匆匆前行。就在这时,一枚照明弹在空中炸开,将整个山坡照得如同白昼。

  美军的火力立即集中到了暴露的志愿军战士身上。在混乱中,程立人被一块炸飞的巨石击中,失去了知觉。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了自己已被美军包围。

  被俘后,程立人被带到美军的一个临时战俘营。由于他会说英语,美军让他担任翻译。这个特殊的身份,使他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帮助其他战俘。每当分发食物时,他都会借机向战友们传递重要信息,提醒他们要保守军事机密。

  在战俘营里,程立人见证了许多令人痛心的场面。有的战俘因伤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有的则被敌人诱骗成为了"战俘"。但程立人从始至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他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多次向美军提出抗议,要求他们遵守《日内瓦公约》,改善战俘待遇。

  1952年初,美军开始将战俘分批转移。程立人被送往了釜山的一个战俘营。在那里,他遇到了几位同样会说英语的战友。他们商议后决定:要设法逃离战俘营。但这个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程立人就被美移到了台湾。

  在台湾的战俘营里,程立人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他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外界信息,并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行动。1953年底,他终于等到了机会。在一次转移战俘的过程中,他成功逃脱,并在一些热心人的帮助下,辗转到达了印度。

  1954年初,程立人从印度加尔各答搭乘一艘商船,开始了他漫长的海上旅程。经过近两个月的颠簸,他最终抵达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当时的阿根廷正处于庇隆政府执政时期,对外来移民采取相对开放的政策。

  初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程立人身无分文。他先是在唐人街一家中餐馆当洗碗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忙完餐馆的工作,晚上就去附近的语言学校学习西班牙语。三个月后,他已经能用简单的西班牙语与当地人交流。

  1954年底,程立人在积攒了一些钱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租下了一间破旧的店面,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中餐馆"东方楼"。开业初期,他只能雇用一名帮厨,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大厨。他改良了传统中餐的口味,使其更适合阿根廷人的口感,很快就在当地打出了名气。

  1955年的一天,一位名叫郑春炎的华侨生意人来到"东方楼"用餐。郑春炎是当地知名的珠宝商,在阿根廷上流社会有广泛的人脉。他对程立人的创业经历十分感兴趣,主动提出要带他接触珠宝生意。

  在郑春炎的引荐下,程立人开始涉足珠宝贸易。他发现阿根廷的珠宝市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尤其是在进出口领域。1956年,他成立了第一家珠宝贸易公司,专门从事钻石和贵金属的进出口业务。

  为了拓展业务,程立人频繁往返于阿根廷和欧洲之间。他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立了稳定的钻石供应渠道,同时在瑞士苏黎世开设了贵金属交易账户。这些国际贸易网络的建立,为他日后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1957年,程立人的生意有了重大突破。他成功地为阿根廷一家大型珠宝连锁店引进了一批高品质的南非钻石。这一笔交易不仅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更重要的是让他在阿根廷商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同年,他将"东方楼"扩建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大的中餐馆。餐馆成为了当地政商名流的聚会场所,也是华人社区的重要交际平台。通过餐馆,程立人结识了更多的商界朋友,他的生意网络进一步扩大。

  1958年底,程立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他注意到阿根廷的进出口贸易存在着巨大机遇。于是,他成立了进出口贸易公司,开始经营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他先是从中国进口茶叶和丝绸,再将阿根廷的牛肉和粮食出口到亚洲市场。

  这一时期,程立人还开始为其他华商提供贸易咨询服务。他熟悉阿根廷的商业环境和法律和法规,帮助许多华商在阿根廷站稳脚跟。他的办公室慢慢的变成为了华商们寻求建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场所。

  1960年春天,程立人在一次商业酒会上遇到了阿根廷总统阿方辛的妹妹奥利娅。当时奥利娅正在经营一家艺术画廊,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程立人凭借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入了解,与奥利娅展开了长时间的交谈。

  这次偶遇之后,奥利娅经常光顾程立人的"东方楼"餐馆。她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茶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程立人则经常为她讲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并帮她收集一些来自中国的艺术品。

  1961年,程立人应邀参加了奥利娅画廊的开幕典礼。他专门从香港订购了一批珍贵的中国水墨画作为展品。这次展览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流社会的焦点事件。展览期间,阿根廷总统阿方辛也亲自到场参观。

  1962年初,程立人与奥利娅的关系日渐亲密。然而,这段感情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质疑这位来自东方的商人是否配得上总统的妹妹,也有人担心这段关系会影响到阿根廷的政治局势。

  面对这些质疑,阿方辛总统表现出了开明的态度。他曾在一次私人场合表示:"在阿根廷,我们不应该因为种族或出身而歧视任何人。"这番表态为程立人和奥利娅的关系扫清了政治障碍。

  1962年10月,在阿方辛总统的见证下,程立人与奥利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融合了中西方的传统元素,新娘身着白色婚纱,同时也举行了中式茶礼。这场婚礼轰动了整个阿根廷社会,各大报纸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婚后,程立人和奥利娅共同创办了"东方文化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中阿两国的文化交流。基金会年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包括艺术展览、音乐会和学术讲座。通过这一些活动,慢慢的变多的阿根廷人开始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1963年,程立人与奥利娅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取名马可。这个混血儿的诞生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为程立人在阿根廷的地位带来了新的变化。作为总统的亲戚,他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程立人从始至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与总统家族的关系,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企业经营和慈善事业中。他经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为两国文化交流尽一份力。"

  这段跨国婚姻不仅改变了程立人的个人命运,也为中阿两国的民间交往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程立人和奥利娅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阿友好关系的一个生动注脚。

  1965年,程立人的商业版图进入了快速扩张期。他收购了阿根廷第二大钻石加工厂,并在巴塔哥尼亚地区投资了大规模的农场。这些投资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使他成为阿根廷最具影响力的华人企业家。

  1967年,程立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区建立了自己的码头和仓储设施。这个决策极具前瞻性,因为当时阿根廷的对外贸易正在蒸蒸日上。他的码头成为了连接南美与亚洲贸易的重要枢纽,每年处理的货物量超过50万吨。

  1969年,阿根廷政府聘请程立人担任对外贸易顾问委员会成员。在这个职位上,他为制定多项促进中阿贸易的政策提供了建议。同年,他还参与创立了阿根廷-中国商会,担任首届会长,为两国经贸往来搭建了重要平台。

  1970年代初期,程立人将业务扩展到了金融领域。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办了汇通银行,专门服务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这家银行的成立,填补了当时阿根廷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空白,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

  1973年,程立人筹建了南美最大的珠宝展览中心。这个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现代化建筑,不仅成为了南美珠宝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中国玉器和工艺品的永久展馆。

  1975年,程立人开始关注教育事业。他捐资成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中文学校,为华人子弟提供中文教育。同时,他还在阿根廷国立大学设立了"东方文化研究基金",支持学者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1978年,程立人组织了首个阿根廷商业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次访问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新局面。随后,他又多次组织中阿两国的企业家互访,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1980年,程立人在巴塔哥尼亚地区投资建设了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这一个项目不仅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他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982年,程立人成立了"新希望基金会",专门资助贫困学生和农村发展项目。基金会年年都会选派优秀的阿根廷学生赴中国留学,同时也资助中国学生来阿根廷深造。

  1985年,在程立人的推动下,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为纪念这一事件,他在两个城市分别捐建了"友谊园",种植了象征两国友谊的梧桐树。

  到了1980年代末期,程立人的公司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商业帝国,涉及贸易、金融、农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上,更重要的是为中阿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